2007年9月10日 星期一

這是一個戲院通路獨大的事業

在後消費時代,掌握通路者大者恆大。電影發行業也不例外。

這個行業有非常縝密的上、中、下游關係,任何發行公司手上買到了片子(具有台灣代理的合法版權),包裝定位之後,必得安排戲院通路映演、(映演成績好壞)影響後續家用版、公播版賣埠金額、再來是決定出租通路是否一同賣斷,最後則是電視台版權拋售。

看似十分工整的運作模式,對我們這家小公司而言卻有著不太容易跨入的門檻。我會這樣說,其實也是帶著一點必須每天與現實時間拔河,時常覺得盡了力卻免不了仍得面對被不同對象敷衍、被同樣一套說詞給拒絕的無力感。戲院通路這端,所有到現在為止我搞得懂的、搞不懂的變數,就像個深不見底的黑洞,就如台北多少家戲院經營理念與我們家公司代理影片性質相符?就算沒剩幾家安排獨立院線的業者,周旋在就這麼幾家排片人口味與脾性之間,我們家影片排上某個戲院通路的機率又是多少?影片市場性、宣傳規模、影片的國別、影片主題、製作規格等等因素,放在這個一加一不等於二的排片人眼中卻也是充滿著種種可被挑剔的縫隙。也就是說,你讓他知道你的宣傳規模,卻不代表影片院線就會賣得好;或者,你讓他知道過去蔽公司發行成績了得,卻不代表這部來自某個從未有過票房亮眼成績國家的影片,能夠保證有好成績。

再加上,你跟戲院排片人有多熟、又跟對方累積多少可被交換的條件式交情?你的影片有多快進到排片人的視野中,她要願意為你預留幾個月之後的映期?同時,你還不能天真到以為他說會回你電話,你就真的靜靜地等他的回電。因為這是從來不會發生的事。

這些看似複雜的運作機制,其實說來也不複雜。只見那些做了好幾年的老發行商,多少影片來來去去,成績起起落落,只要還有一家戲院一個廳有機會,我想,對於剛起步的我們而言,都算是逐步掌握了入門發揮的機會了。

(又,李安,我佩服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