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日 星期六

熱天午後


研究所同學E小姐今天中午與我共進午餐,我們約了好久,今天好不容易碰了面。當初在學校唸書的那段單純為讀書打拼為交作業煩惱的生活,一起吃飯聊時事、聊課業、聊人生聊八卦的日子,彷彿在今天的飯桌上重現。因為我們都曾經一起為未來生涯與文化理想某種崇高信念(自以為是的)堅持(例如我們都曾走過一段抗拒當老師,而與家人意見拉扯的過程),或者也因為過去英文系文化/文學研究背景的訓練反思太多實踐太少,看看身邊過去學弟學妹學姊現今的際遇,除了做個文字工作者,或者以語言為專長的秘書或翻譯、編輯工作,除非個人特質適合走某個接近業務工作的領域,如廣告AE、公關等等,我們今天居然一致認為:如果沒有其他選擇,卻想要追求一種穩定生活,當老師其實也不錯。


這轉變,不過就發生在出了社會不到五年左右的時間(那就今天記下一筆,五年後再來看)。到底,我們可以經歷多少個五年,奢侈地做些不切實際的夢,並且大膽付諸實踐?

因為最近頻頻會有"我到底要過什麼樣生活"這樣面對自己赤裸裸的獨白時刻,我的身體肌肉需要緊實的召喚與我的心智經常疲憊的結果,讓我不得不回應自己,而且盡量用一種溫柔的方式,因為我總不希望工作壓力與內在探索的結果只是讓我的未來面貌更模糊。然而,再怎麼小心翼翼呵護我的記憶,都難以瞬間提起這段創業期間嘗試錯誤、減低失誤、守護成功、開啟新局的厚重腳步,隨著我跟E小姐聊著這個循環模式是如何走得戰戰兢兢,整個對話不知怎麼的又結束在兩個人同時嘆了一口氣,(哎)!

老朋友見面就是如此,自己總沒能提供什麼實際的幫助給對方,畢竟年齡相仿、人生階段相似,誰都不比誰高明,誰也不見得比誰更幸福。每個人都會陷入殘酷遊戲的現實泥淖,在不同時刻不同場景,倚靠每個人竭盡所能變出的各種把戲過關斬將,然後我們才有辦法坐在冷氣開得很冷的簡餐店中,慢慢溫習每個時間痕跡帶給自己的人生啟示,把自己當調味料加在對方可能也不怎麼有味道的現實容器中。

"還有一點時間,我們去逛無印良品好了。" E小姐提議。

因為後面還有約,我只在這裡停留了十五分鐘。但這十五分鐘彷彿成為今天用餐的唯一目的。透過一個品牌召喚出回到事物根本源頭的簡約精神,之前那些胡亂拼湊的記憶版圖不知怎麼作用著,在我隨意翻了店中喜愛的棉衫、便鞋、帆布袋、七分褲後......面對著這些物件設計者為某種生活哲學堅持所展現的設計理路,讓我甚至有那麼一刻感覺自己與自己更接近,而之前叨叨絮絮以為精準的自我剖析對話,似乎不見這種能量。我不禁想著,到底,我們用什麼來定義自己?

雖然這些心儀的商品都在特價中,我的消費理性還是凌駕了我的慾望衝動,帶著至少是一個城市漫遊者的滿足心情,走出了賣場。沒多久,天空下起了豆大的午後雷陣雨。

(答:工作與生活很難分得開,那就好好的讓他們和諧相處吧。)


沒有留言: